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785节 (第2/2页)
必死。”薛白道,“这次我再也救不了你。” “已经救了太多次,足够了。”王忠嗣道,“说不动了,你留下,就这样。” “我赌圣人老而昏庸,我们只要摆明态度,他必不敢……” “你看看我,我还杀得动吗?” 王忠嗣倚着一棵树坐下来,叹息了一声,望着夕阳。 打了一辈子仗,哪怕被幽禁时他都在养病、努力好起来,数十年没有过如此刻这般轻松了,因为他把肩上的担子交给了薛白。 *** 次日,太原。 作为圣人钦派的河东宣尉使,李岘顺利地平息了发生在石岭关的“军中闹剧”,带着王忠嗣回到了太原府署。 李岘在石岭关时还遣人去询问安禄山、并勒令其立即回范阳等候发落,安禄山递了一封措辞恭谨的奏书,解释了前因后果。 依安禄山的说法,他是奉旨往长安途中听闻代州都督府中有将领勾结契丹兵变,连忙调兵守住了雁门关。之后遣何千年往太原报信,不想,何千年竟为王忠嗣所杀,双方遂发生了冲突。 相比于薛白开口就是“叛逆”“造反”,安禄山的说辞就温顺很多,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可能。 李岘遂提笔写了奏折,称王忠嗣亦得知有人勾结契丹,误认为何千年便是叛将,故而与安禄山起了冲突。 他的想法是,既然劝不了圣人,暂时还是以保全实力为目的,该缓和而非激化冲突。可这奏折写到后来,在一个问题上他却是犯了难——王忠嗣是如何到了河东的呢? 李岘搁笔,坐在那捧着茶杯沉思着。 许久,他的心腹独孤子午赶了进来,低声道:“三郎,查到了一桩大事。” “说。” “杨光翙曾在石岭关为薛白挟持,他自称于其间探得了不少情报,并写在了一张秘奏之上。” “秘奏拿到了?” 独孤子午做事很周到,应道:“拿到了。” 李岘接过,一看杨光翙的字就皱了眉,暗骂杨国忠用人唯亲,再看这上面所写的内容,眉头就皱得更深了。 他将它合上,问道:“有谁看过?” “太原府的几個官吏。” “扣押起来,审清楚都告诉谁了。”李岘语气果决,又道:“杨光翙在何处?带来。” “喏。” 权力大小很多时候不止是看官职,还包括家世、才干、势力等等,李岘这个宣慰使是杨光翙这个太原尹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的存在。 很快,杨光翙就被信安郡王府的家将给提到了官廨中。 “见过使君,使君一路奔波,太过辛苦了。”杨光翙讨好道:“下官略备筵宴……” “不必了。”李岘没必要与他寒暄,脸色严肃地挥了挥手里的秘奏,问道:“这是如何回事?” 杨光翙不敢立即回答,偷眼看去,揣测着李岘的心意。 “说!” “下官恳请使君答应保下官一命。”杨光翙即怕死又贪功,试探着,小心翼翼地道:“那下官才敢说。” 李岘被他这畏缩的样子气笑了,道:“好,我保你一命,说吧。” 他笑过,目光落在那秘奏上,眼神再次阴郁下来。 杨光翙见状,明白他还是第一次听闻薛白的身份,毕竟这些年他不在长安,有很多隐秘之事不知。 再一想,李岘是宗室,一定不容薛白阴谋篡位,杨光翙遂道:“回使君,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之事。此事还得从圣人身边一名内侍吴怀实说起,他最早给薛白指了一个罪名,当时,所有人都不相信……” 官廨中只剩下这低语声,一直说了许久。 “依伱之意,薛白是李瑛之子,阴谋篡位,所以做的这一切。” “正是如此。”杨光翙道:“使君把他与王忠嗣带回太原,若不加约束,怕是有危险,万一让他们夺了太原城。后果不堪设想啊。” 忽然,他停下话头,因为李岘的一只手已拍到了他的肩上。 “使君,你这是?” “我答应保你一条性命,一定做到。”李岘拍了拍手掌,道:“去吧。” “去哪?” 杨光翙还未反应过来,忽然,有人扑了过来,径直将他摁倒。 “使君,你……” 一团破布被塞进他嘴里,把他剩下的话也塞了回去。 “单独关押。”李岘吩咐道:“不得让他与任何人说话。” “喏。” 李岘这才继续写那未完成的奏章,至于方才困惑他的问题,他已有了说法。 河北节度副使、太原尹杨光翙,贪鄙成性,在长安时就收受契丹人大量贿赂,故而上下打点,谋求河东之职。并利用与元载的交情,挟王忠嗣北上,以期尽快控制河东府…… 笔尖在纸上勾勒出一个个小小的楷书,一封平息事态的奏章写完。李岘揉了揉额头,目光再次落在杨光翙那封秘奏上,拿起来,打算将它烧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