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785节 (第1/2页)
“薛郎,让我与延鉴单独谈谈。” 薛白再次提醒道:“节帅该知,倘若你不在,河东还是守不住。” 说罢,他还是离开了帐篷,留给王忠嗣与李岘单独说话的空间。 帐篷中,王忠嗣低声道:“我这情形,你也看到了,保不住我无妨,但你得保住薛白。” 李岘方才一直在看着薛白离开的背影,此时才回过头来,道:“他比我想像中更年轻,也更锐利。” “我打算把一切都交给他。”王忠嗣喃喃道:“他也担得住。” *** 薛白出了帐篷,很快便找到王难得、李晟。 相比于从小受李隆基抚养长大的王忠嗣,这两个将领在有些方面更大胆。 “李岘想带走王节帅。”薛白道,“我们要保住河东,只能凭借王节帅的威望。” 说罢,他转身看向石岭关的城门。城门还开着,一众官员还在那里焦急地待待着李岘。 薛白敢于扣留李岘,再强行进入石岭关,控制太原府。他宁可背上悖逆之名,也想保住王忠嗣与太原府。这是在赌,赌那个看似英明神武的李隆基最后会妥协。 他心里有个声音怂恿着他大胆冒犯李隆基,那个老朽昏聩的皇帝已经无力应对大的变乱,倘若王忠嗣能摆出强硬的态度,他认为李隆基反而会退让,派人前来安抚。 安抚个一年、两年,他就可以更好地遏制住安禄山。 这是说好的计划。 然而,王难得今日却是改了态度,道:“探马探到了消息,安禄山退往范阳了。” 薛白知道这代表着什么,李隆基必然也下了诏书,勒令安禄山返回范阳、不得妄动。而事到如今,安禄山还在扮演听话的臣子。 “雁门关呢?” “还没探到。” “我敢打赌,安禄山不可能放弃雁门关,占据雁门他才能隔绝朔方与河东。而且回范阳并不代表他没有野心了。”薛白道:“相反,回范阳更方便举兵。” 他这句话提醒了王难得、李晟一点,安禄山此行是来占据河东的,占据不成,本就不应该直接在河东起事,那是头脑发热的表现。 也就是说,安禄山哪怕要起事,也会先回范阳。 李晟心念一动,想到一事,还未开口,薛白已摆了摆手,依旧是不愿让王忠嗣回京的态度。 “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这种时候更不能软弱。” 王难得当然不是软弱的人,相反,他的心肠比薛白更硬,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但王节帅方才与我们谈过,他想用自己来为我们争取更多机会。” 薛白没听懂,皱眉道:“这是何意?” “节帅愿意回长安见圣人最后一面。”王难得道:“他希望能把未竟之事交给你。” “我?” 薛白以为自己听错了,论战功、论官职,他还比不上王难得。 王难得却是道:“我与李晟商量了,我们也希望能先保住你……” 第412章 传承 黄昏时,两个人缓缓走在山间的荒土地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 “你知道名将的信念是什么吗?”王忠嗣忽然问了一句,他脸上有箭伤,说话时只能微微张口。 “胜利。”薛白答道。 “不。”王忠嗣道,“是传承。” 薛白心想,这就胡扯了,无非是王忠嗣想聊传承就硬提出一个问题把话往这上面引,没得意思。 王忠嗣又道:“开元十七年,信安王言‘苟利国家,此身何惜?’力排众议,亲自奔袭,攻克石堡城。次年,大唐与吐蕃约以赤岭为界,互通市贸,两国不再交兵,百姓牧耕于边境。你可知,那些年的太平日子于百姓有多珍贵?” 薛白道:“摩诘先生与我说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与吐蕃将领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去除守备,安享太平,直到两国再次交战,崔希逸遗憾不已,梦到白狗,惊疑而死了。” “那你可知,我当年为何不愿奉召攻石堡城?” “听说是为了保存兵力,拥戴东宫?” 王忠嗣没心情开玩笑,叹道:“打仗,为的是太平日子。信安王攻克石堡城,将士们失去性命换来几年太平,值或不值,至少有个交代。最怕的是城池攻下来了、将士牺牲了、主帅封赏了,可太平日子没换来。” 薛白当年听王维说“都护在燕然”的故事,只觉崔希逸心灵脆弱、被白狗吓死,如今才渐渐明白那是对和平的执念。 “信安王能攻下石堡城,可到了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入寇,陷石堡城,盖嘉运不能守。”王忠嗣道:“那一年,信安王已经八十余岁,致仕在家,闻讯之后叹息了一句,他说‘若后继无人,开拓再多的疆土何用’?” 话到这里,终于扯回了他想说的话题。 薛白看向王忠嗣,看到他因为说了太多话、牵动伤口而流出了血。 “我回长安,你留在河东。” “节帅若回长安,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