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414节 (第2/2页)
运河上哪还有那么多活计?一天真拉不了十五里地。 两人走到码头,只见寒冬腊月里还有许多人蹲在河边等活,被冻得瑟瑟发抖。 任木兰跟在薛白后面,道:“县尉要是给我钱,我买酒请他们喝,很快就能有一批人听县尉的。” 薛白没理她,这拉帮结派的办法,真遇到事说散也就散了,不然他不至于能对付得了高崇。 说来,他给漕工涨的也就是官府漕运的工钱,在河水结冻前还能运最后一批漕粮,让部分漕工得些钱过个年节。但长久来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田地才是根本,把被侵占的田地还给农户,重新编户造册,过程中还要保证吏治清明,让人们能在地里种出粮食,且留下粮食吃饱。 想着这些,薛白又想到了外放前李林甫说的话,为了搜刮钱粮,许多名臣想了许多好办法,牛仙客、韦坚、杨慎矜、王,个个都是理财的能手。 他们都瞧不起张九龄,老人用笨办法,在狭乡开水屯,一年开个三百余顷田,还比不上一个普通世绅家田地的三分之一,济得了什么事? 天下就是被一个个敛财的妙法弄得急转直下。 “县尉? 想得远了,薛白回过神来,道:“不着急,赚些工钱过了这个冬天。” 旁人不知他在说什么,赔笑了两声。 老邴头问道:“不知县尉要运多少粮食?要多大的船?” “若是五千石,能运吗。 “这么多?” 老邴头吃了一惊,再次问道:“只送过了河?县尉安排了多少人来搬?” “一百余人。” “这如何搬得走?若有车马,一次能运千余石已是了得,五千石定是运不走的,只能分批运或是再雇些人马。” 所以,这种大宗的买卖就不可能偷偷进行,对方免不了需要一个县官。 这也是薛白有底气的原因之一。 安排好了船只与漕工,便等着次日开始运送粮食了,县尉发了话,这些小事都是好解决的。 但县里的库房、义仓,薛白却还没有资格查看,运五千石粮食还得靠宋家的面子。 宋勉拿着一本账簿翻看了良久,账簿很旧了,有十余年了,最前面的纸墨都泛黄褪色。 这是郭万金的原册,记录了每次从宋家拿到的铜币数量,换了多少财货,分别有多少给了河南府各级官吏。另外,替高崇走私铁石、贩卖战俘的账目也是记在上面。 用的都是暗语,比如铜币写的是粟,战俘写的是皮革。 从私铸铜币到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都记录在册。 账簿被丢进火炉子里,上好的白藤纸在火中起了卷,很快便化成灰烬,宋勉看着火,长舒一口气。 或许王仪把它递上去也不会怎样,递给河南府尹、京兆府尹、三省六部、左相、右相,甚至是圣人,都无妨,谁管这些?但终究是麻烦。 他也不怕薛白抄录,抄录了就不是证据了。总而言之,烧了也就干净了。 有管事的过来,禀道:“薛县尉已经安排好船只与漕工,想要运粮了。” 宋勉拿出一个匣子,道:“把这个给吕县令,先让他运一千六百石。 “不是五千石? “高崇都逃了,我们岂能为他之前的两次货付账?我也不是白出力的,说好了,各得三分之一。” “那大郎是否出面给刁氏兄弟打个招呼?这种强人,只怕薛县尉未必能服压得住。” “若连这都做不到,他凭甚与我们合作?”宋勉道:“宋家帮忙的已经够多了,他也该有点能耐才行。” 次日午时便是约定好的交易时间。 一大一小的两艘船一齐停靠在了伊洛河南岸,大船的船尾接着小船的船头。 大船载着粮食,吃水较深,有舢板搭在码头上;小船则只是抛锚在河中,像只小鸭子绕在老母鸭身边。 薛白正仕艘大船上,向南面看去,漫天的雪地里,并没有见到有运着铁石的车马过来。 二十五名伙计做为护卫,百余漕工正在底舱准备着搬货。 施仲安排好之后,凑到了薛白身边,问道:“郎君是否先过去了?对方都是强人,万一动起手来只怕有危险。” 薛白目露沉思,问道:“你说,若我亲自与刁氏兄弟谈,如何?” 施仲摇手道:“依小人看,郎君早晚是要与他们谈的,但不可操之过急啊。眼下才对付过高崇,这些强人正是最警惕之时,就像驯马,也该先让马儿熟悉了草场才是。先以高崇的名义平平顺顺地完成了这场交易,之后慢慢熟悉,再谈合作不迟。” “有道理。 薛白点点了头。 施仲招手让河上的小船靠近,安排薛白过去。这艘小船并未载货,只有老凉、任木兰押着高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