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大发现》(七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七十) (第4/5页)

,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道源于小儒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原君》篇大约九百字,而《原君》里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核心政治命题,是孟子“君为轻,民为贵”思想的翻板。把君分为三代之君与后之君、崇尚的是三代之君,而否定的是后之君,其目的是让后之君学三代之君。黄并不反对君制,而是反对的是私君,即把天下当作私人的君主制。黄也不是无君论的思想。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的“君轻民贵”的思想是一脉相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君主制里的民本论。但“民本”不是“民主”,“民本”是让君看待民,如父、如天。只是让“君”以天下为公,不为利。让君主行仁德,即“内圣外王”的那套儒家民本政治学说。

    实际批评君权专制是先秦儒家的传统,反对君权独断是明未清初儒者的共同认识。黄宗羲的“君”罪论,其实是儒家传统道德政治学说的继承。他揭露君之害,确实达到一种认识高度,但如何避免“君之害”呢?可他提出的政治方案,并不是民主制,已然是君主制,只是君主制里彰显民本思想而已。可民本思想是根本无法约束“君之害”的发生。

    在《明夷待访录·原臣》里说:“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这是让做臣的如何去做,这实际是空话。在论述“宰相”与“学校”是赋予宰相的权力,但决不同与西方内阁制的君主立宪设想。而对“学校”的论述也不同与西方的议会制的政治学说。《明夷待访录》里的思想离“民主制”还差的很远、很远。后人对他在《原君》篇里“君之害”揭露的称赞,实乃黄宗羲也不过是向往的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而已。不去换醒民众,不去启蒙主体者觉醒,是离“民*”的梦想还相当的遥远。

    当然,明未时期已是“西学东渐”,思想者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是可能的,明未清初王船山、黄宗羲等反对君权独断思想,启蒙了新儒学,新儒学的政治核心是由“内圣”希望开出“新外王”。

    而黄宗羲在《易》学方面,即是开清考辩"易学"之先者,又是清朝复兴汉象数易学之先导。

    黄的《易学象数论》一书,虽不涉及对今本《周易》的注释,也不传对今本《周易》的论述。从书名来看,是"易学"的学术研究。当然在"易学"上的象数考辩,自然又涉及到《易经》(《周易》与《易传》)内容。

    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中对象数学的考辨,即易学象数之研究。前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附所著《原象》为内篇,全部是关于象的论述;后三卷论《太玄》、《乾凿度》、《元包》、《潜虚》、《洞极》、《洪范》数、《皇极经世》等。尤其是外编三卷的数论,更不与《易经》有关。

    此书多是以易图式表示及论之。满满的各种易图,让人看的是眼花缭乱。

    《易学象述论》的第一卷便进行了易图学中河洛之说的考辨。

    如开卷,即"易学象数论卷一·图书一"是两幅图画,一是龙马出河负"河图"画;一是神龟出河负"洛书"画。一看到这两幅画,能不让人感觉神秘无比吗!这图后则是论述。

    “欧阳子言《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自朱子列之《本义》家传户诵。今有见欧阳子之言者,且以欧阳子为怪妄矣。然欧阳子言其怪妄,亦未尝言其怪妄之由……宋潜溪则信刘歆,以八卦为《河图》,班固《洪范》本文为《洛书》,皆碍经文而为之变説也。是故欧阳子既黜《图》、《书》,不得不并《系辞》而疑其伪。不伪《系辞》,则"河出《图》,洛岀《书》"之文驾乎其上,其説终莫之能伸也。然则欲明《图》、《书》之义,亦惟求之经文而已。六经之言《图》、《书》凡四,《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论语》曰:"河不出《图》。"《礼运》曰:"河出《马图》。"《易》曰:"河出《图》,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