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大发现》(三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三十三) (第3/5页)

是讲述的上者如何对待下者的统治之道,即统治者如何对待民众的统治。《临》篇中的统治之道体现是“咸临贞吉”,即“用温和的政策治国理民,前景吉祥。”“甘临,无攸往”,用压制的办法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利益。“知临,大君之宜,吉。”即聪明理智的去管理国家,才是伟大之君最适宜的治国之道,无必正确。“敦临,吉,无咎。”即用宽厚温和的政策治理国家,吉祥而无过失。

    所以采取明智的治国方针,才是“君子”应遵循的政治原则,这就叫“知临,大君之宜,吉。”

    9、“君子”应正确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原则

    《周易·观》篇是为“君子”讲述的如何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这是一篇最早讨论“方*论”的文章了。掌握了正确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对“君子”来说就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治国的决策中不失误。相反,不能正确观察认识事物,将出现的是错误的判断,而导致其错误的行为结果。“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窥观,利女贞”。作者反对“童观”,“窥观”这种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相反则应是客观的、理智的、全面的对事物观察认识。“观国之光,利用宾与王”,作者强调的是正确观仰,熟悉一个国家的礼乐风尚,才有利于作“宾”和“王”资格。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又是关系到治国利民的进退策略,“观我生进退”。正确的观察认识自己治下的百姓民众,“君子”治国理政,就不至于失误,“观我生,君子无咎”。《观》篇是为统治者(君子)提出了一条按客观事物规律办事的执政方法。既强调观察事物的全面性,而反对片面性,狭隘性。强调全面性,反对片面性,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客观实际情况,使“君子”在政治决策上应与客观实际相一致。《观》中所要求执政者了解国情民情,坚持观察认识事物的客观性,无疑是“君子”施政上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

    10、应建立起有序的政治秩序与规范(即“贯鱼,以宫为宠”)

    《剥》篇是以“床”的剥落侵蚀坏掉以喻政治衰败现象。而这种政治衰败的关键是没有建立一套正确合理的机制,即制度缺失。一个国家在政治上若没有建立起一套正确有序的机制,将导致像物一样腐朽烂掉的那样后果,也寓意着权威的崩溃。而在面临着“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的严重社会不公局面,如不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秩序准则,就是“剥床以肤,凶”的后果。而要解决“凶”的后果不发生,就应“贯鱼,以宫为宠,无不利”的去行政。

    “贯鱼,以宫为宠,无不利”,就是说“若能按次序,凭借身份能力受到荣誉,而无不利”。这就是能够解决社会严重不公的现象,并抑制腐败的发展,国家也不会一天天的烂下去了。

    《周易·剥》篇是借“床”的不断剥落侵蚀所损坏,来比喻国家政治上逐步衰败的现象。若要改变这种现象,作者提出的方法是“贯鱼,以宫为宠”。这里已然是使用比喻,但含义是“若能按秩序,顺次,凭借身份能力而受到荣耀,而无不利”。这就是说应建立一套有序的政治机制,目的是消除“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的这一严重危机到社会安宁的现象。建立一套有序的机制,才能避免国家政治走向崩溃。《剥》中强调的“贯鱼以宫为宠”无疑是让“君子”在治国上遵循的一个政治原则。

    11.“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所倡导的农业生产上互助与共同致富的政治原则。

    《周易》里有一篇文章名称叫《小畜》。《小畜》的含义就是农业生产要积累,也就是争取农业生产上要丰收。如何使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即不出现天灾,如“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看似天边升起密云,就是不下雨,这样就会遭旱情。也不能人为的造成农业生产上的损失,如“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这是说“雨已经下过,解除了旱情,而充满高尚品德的是妇女的守正与辛劳。若到了月中十五,君子征召劳役,就会出现凶年灾情”。这就是人为造成的农业生产上的灾害,应在雨后还能抢种农作物时,而劳动力被统治者(君子)征召劳役去了。抢种农作物只靠妇女,就会造成农业生产造成灾情。而农业生产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