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4章 毕其功于一役 (第3/4页)
骑兵优势,一举将西军给吃掉。 完颜盛估计,西军之所以一直死守营寨不出来,就是因为他们在等更多的勤王军。西军错误地认为,只要勤王军再多一些,就能在野战中打败金人,一战定乾坤。 而完颜盛对于这种想法,自然是嗤之以鼻。 他已经期待着西军决定开出营寨野战地时候,金人将他们和勤王军彻底击溃的场景了。 除此之外,金人也没忘了他们手中有一位齐英宗。 这段时间,金人勒令齐英宗写了大量的圣旨、诏书,其中的内容,无非是勒令西军退兵、让城中继续搜刮财物妇女送入金营等等。 然而,这些诏书却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激起任何的波澜。 原本齐英宗的圣旨是很好使的,只要送入城中,没过多久就会有城中官员照办,并卑躬屈膝地将大量物资送来。可现在,京师中的官员就像是完全没看见一样。 后来金人才通过城中的细作得知,原来,那位郓王入城之后,直接发动政变夺权。 现在他们手中的齐英宗,已经是一个废帝了。 完颜盛在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称赞了这位郓王几句。因为在他看来,这位郓王倒也算得上是个英雄人物。 毕竟完颜盛在日后,也是通过政变干掉了主和派,然后才获得了被韩甫岳将军吊打的机会。 只是这样的英雄人物横空出现,对金人而言,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此时的局势,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金人不可能主动退兵,却也不太想去强攻西军的营寨。双方,都在等待着这场野战的到来。 …… 樊存听刘法和种平远两人说完了此次对金人的进攻方案。 可谓是四平八稳,基本上没什么纰漏。 因为此时的局势,齐朝的军力已经占据了上风,而金人也并不懂太多的战术和阴谋诡计,这就是一场纯粹硬碰硬的较量。 齐军只要能发挥出他们该有的战力,这一仗就是一定能胜的。 所以在刘法和种平远看来,也没必要搞太多的花样。 像之前齐英宗搞的那次袭营,就属于弄巧成拙。 再好的计谋也总需要人来执行,西军的战斗力虽然还算不错,但还远没有达到能如臂使指、用兵如神的地步。 此时的齐朝,需要的不是冒险,而是一场稳稳的胜利。 然而,这位新官家听完两人的方案之后,却微微摇头。 “此方案固然稳妥,但,总归还是保守了一些。” 盛太祖的军事水平比刘法和种平远加在一起都要高,此时自然轻而易举地看出了这个方案的不足之处。 种平远说道:“官家,臣以为,我朝军队屡战屡败,军心动摇,此时虽然各路勤王军齐聚,但全都逡巡不敢进。 “此时金人的东西路军齐聚,兵力之盛,不可小觑。 “此方案虽然偏于保守,但我朝地军队确实经不起折腾了。万一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樊存微微摇头:“两位将军,你们对此时的形式分析得很对。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金人的东西两路精锐齐聚京师,我们反而更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毕竟在金人看来,我朝军队都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他们才会轻敌冒进,才会寄希望于一战将我朝军队尽灭。 “若是此战胜了,让金人知道了西军的真正实力,他们的各种战术打法必然会有所变化……到时候,反而迁延日久,要多费一番周折了!” 刘法和种平远互相看了看,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震惊的表情。 官家……竟然是这么想的? 如果金人此战败了,那么他们必然会认识到西军的真正实力。而过往因为轻视齐军而做出的种种决策,可能就不会再出现了。 就拿靖平之变过程中金兵的一些决策来说。 他们轻兵冒进渡过黄河,一路上根本没有老老实实的攻击各路坚城、营寨,而是直接长驱直入,杀到京师脚下。 在这个过程中,金人当然也是有过犹豫的。比如在渡过黄河之前,金人听说齐朝又是换皇帝又是号召天下之兵勤王,多多少少是有点虚的。 而最后,还是先投降齐朝又投降金人的降将给金人拿了主意:不要怂,不要高看齐朝,一波捅过去就完事了! 结果金人一打,发现还真是这样。 齐朝军队简直就是一群废物啊! 他们势如破竹地渡过黄河,又势如破竹地来到京师城下,在野战过程中,基本上是一路狂胜,基本上没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所以,此时金人从统帅完颜盛再到最底层地小兵,基本上都对齐朝十分看轻。 而这种看轻,也是可以拿来利用的。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正合,以奇胜;兵者诡道也,利而诱之,卑而骄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