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59章 一个扮演女人的男人 第860章 故人远去 (第1/6页)
梅兰芳到来的消息,在报纸上面有过报道。当然这些报道,都是以一种文化新闻的行事来报道的。 在它的一篇报道中写道:“梅是中国最有名的戏剧表演家。在中国,所有人,不管老少,不管男女,都叫他梅郎,这是一个十分亲切的称呼。他的唱腔,据说绝无仅有。他以一个男人之身,扮演女人,常常令女人都为之赞叹。” “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表演艺术,以我们的观点来看,这种表演是虚假的,而且是程式化的,甚至是简陋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会对这种艺术形式如痴如醉。” “我问过一些中国人,他们告诉我,梅演的那些戏,他们知道他唱的内容,知道整个戏剧的情节,甚至连他要走多少步都一清二楚。对于这种奇怪的艺术样式,我的确不知道应该如何看待。或许是因为文化的诧异,在我个人看来,这种表演形势,显然是低级的。” 翻看一些报纸,里面有不少关于梅兰芳的报道。这样的评论还算是好的,很多文章,简直就是在批判,甚至有一些是在侮辱。 “拙劣!呆板!真不明白中国人怎么会喜欢这种表演方式。这种表演,简直就如同孩子在玩一样,没有任何的**。” “这种东西,让我想起之前中国人的脑后的那条小辫子。是那么的可笑,完全就是这个黄皮肤民族的可笑嗜好。据说,在中国,这些扮演女人的男演员,很多都是有钱人地玩物,这倒让我想起了欧洲地那些阉人歌手。我觉得这种表演形式应该叫阉人戏剧。这个叫法更加恰当一下。” “吵闹。这是我的最大感受。那些乐器发出来的声音。是那么地刺耳!一点都不高雅,难看。梅的表演或许有优美,但是一个人男人扮演的女人。多少还是别扭得很。”这样的文字。这对于我来说,是完全在意料之内的。 在美国,当初中国文化无疑列外被视为怪物而加以嘲笑。自从张石川和郑中秋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夺取了最佳外国语影片奖,后来又经过了大量的文化宣传,黄宗沾、黄柳霜、费穆、蔡楚生、……等等,一系列地元素地长期浸染。使得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地电影。 但是,对于京剧这种形式。美国人了解得并不是很多。所以出现这样地评论。也是很自然地事情。 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地结果,美国人可以理解意大利人的歌剧。但是很多人理解不了梅兰芳带来的这种表演样式。 他们感兴趣的,或许是一个男人扮演女人这种行为本身蕴含的一些东西,不如扮演得像不像。 费穆说梅兰芳到达旧金山之后,去看他表演的都是一些华人华侨,美国人去看的很少,就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我明白梅兰芳此行的目的。他可不是来演给华人华侨看的,他是要征服美国人,征服这些对京剧完全陌生的观众。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他现在做的事情,显然远远不够,即使他是公人的大师。 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美国人对京剧的偏见,得让他们像重视中国电影那样重视起这种表演样式,这个,自然需要梦工厂庞大的宣传机器了。 所以,当甘斯和费穆他们去旧金山接梅兰芳的时候,我把比采尔和柯立芝叫了过来。 作为文化出版集团的头头,比采尔手里头的在美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此外,文化出版集团旗下的也有众多的读者。 洛克特克电视台,以及和我们关系极好的洛杉矶的媒体,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我的想法,是通过这些媒体,在洛杉矶掀起一场巨大的宣传战这场宣传战,一定要在梅兰芳抵达洛杉矶之前,让美国人对这种艺术形式重新审视,而不是随便地丢上一句:“可笑。” 在我的直接指示下,做了一起专刊,这期专刊的封面十分的醒目,封面之上是一张涂抹着油彩的俊美脸孔,那是记者们从旧金山拍回来的梅兰芳的一张脸,俊美得让人窒息的一张脸。封面上的巨大标题是: 在这份专刊中,前面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极为具体地为民众讲解京剧的历史发展、流派、艺术准则、欣赏角度等等,内容十分的想尽,而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中间更有很多旅居美国的对京剧有深刻研究的华人亲自撰写的介绍性的文章,十分的准确生动。 而在专刊的最后,是我亲自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封面上的那个题目。 在这篇文章里面,我在客观介绍了京剧的同时,也给了京剧极高的评价。 “如果说把意大利歌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看作成一种表演形式,把好莱坞电影表演堪称是另外一种表演形式,那么中国人的京剧表演,是和上述所说的两种表演形式截然不同的第三大表演形式!” “歌剧表演和影视表演,都有一定的特色,但是京剧中的表演,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表演,蕴含着中国这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的极其深厚的文明,它的那份灵动,它的那份静止,它的那份含蓄与虚实,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才能够发现它的美!” “而对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