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709节 (第1/2页)
“末将亦是这般想,可金吾卫中许多人都这般说,南诏王室中有人扮成商旅来长安,伺机报复。”鲜于昊忧心道,“我很担心阿爷。” “无事生非。”杨国忠近来学了许多成语,再次叱责道:“你嫌本相不够忙,休再拿些捕风捉影的传闻来危言耸听、扰乱人心。” “那阁罗凤的头骨?” “如此简单之事,需本相教你们吗?丢了再找回来便是。”杨国忠问道:“还认得出吗?” 鲜于昊当即会意,无非是再找个旁人的头骨来顶替,最是便捷,应道:“认得出。” 此时薛白来了,鲜于昊便告辞而去。 待薛白进了别业,见到杨国忠,开口便问道:“方才那是金吾卫的鲜于郎将?” “阿白你认得他。” “在龙尾关见过一面。”薛白似闲聊般问道:“他是为何事前来?” “没甚了不得的,不过是问问华清宫的防务。” “是该谨慎。”薛白道:“万不可再出了当年那等大案。” 杨国忠听了,心里终于是不安了起来,试探着问道:“阿白,你不会也听说了吧?” “听说什么?” 杨国忠压低声音道:“据说是有南诏死士到了长安。” 薛白有些讶异,道:“不应该吧?” “连你也未听说过?” “消息何处传出来的?” “金吾卫。”杨国忠道,“我身为宰相,今天也还是初次听说,想必是无稽之谈。” 薛白目光看去,偶然发现,杨国忠之前竟是在练字,写的都是些成语,或是生僻字,大概是不愿成为李林甫那样的“弄獐宰相”。 他收回心思,想着为何会有南诏死士到长安?或者,为何有人放出这样的传闻? *** 回到长安后,王忠嗣始终想要觐见圣人,谈谈他对朔方、河东的看法。 原本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大唐已经解决了突厥之患,如今阿布思一叛逃。朔方必然要再次出兵平叛。安思顺身兼两镇节度使,权力必然不小。 单独来看,这本不是问题,可如果河东节度使之位再落入安禄山手里,形势便显得很严峻了。 王忠嗣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河东了,却想诚恳地为圣人分析河东节度使的人选。他麾下将领当中,有几个他很瞩意的人选,比如眼下正在陇右军中的李光弼。 好不容易歇养了数日,缓解了车马劳顿带来的疲惫,王忠嗣便决定前往骊山觐见。 对此,王韫秀本是大为反对的。 “阿爷病成这样,为何就不肯听劝好好歇着?!” 她从小到大,王忠嗣都是板着脸面对她,这次,却是极难得地露出了讨好的笑容。 “带为父去吧,圣人恩典,要给我赐浴温泉,对我的伤病有好处。” 王韫秀甚少听到她阿爷这般央求他,于是答应下来。 次日正好元载也要往洛阳赴任,他们便备好马车,缓缓驰往骊山。 队伍到了灞桥,前方有一大队商旅正在过桥,人仰马嘶。 王家的队伍只好跟在他们后面,等着过桥,一点点地往前挪。 “。” 马车载着王忠嗣,车夫赶着马上了桥。忽听一阵马蹄声在后方响起,转头看去,只见又有一队商旅赶来了。 这支商旅却没带货物,很快便赶到了他们的后面,与前面的那一队商旅一前一后把王忠嗣的队伍夹在了桥上。 “不对。” 王韫秀毕竟是将门女,很快便察觉到了不妥,当即驱马上前,喊道:“前面的,快让开!” 有人回过头,显出了一双凶恶的眼。 紧接着,一声“咣啷”的响声,那些商旅已拔出刀来。 “为王上报仇啊!” 第374章 报仇的决心 盛夏天气炎热。 华清宫建在西绣岭的山阴,比长安城要凉爽得多。 杨玉瑶上辈子也许真是一条蛇,十分怕热,回到了她在骊山的别业,才终于从热蔫的状态中回复过来。 她邀请了一众小娘子到她的别业中玩耍,衣着清凉,不许任何男子靠近,连薛白也不例外。 李腾空本以为到了骊山能与薛白多些相处的机会,倒没想到是这样的局面,放行李时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他,耳畔是杨玉瑶的催促。 “别理这臭男人,我们自己打牌下棋……你穿这件冰绡,一定好看。” 薛白被拦在门外,目光看去,见杨玉瑶手中那件冰绡透明如冰、洁白如雪,穿起来想必确实是好看的。 见了他的眼神,杨玉瑶眨了眨眼,显出一个促狭的眼神来,她故意要让薛白憋火。 陷于这大唐盛世的活色生香当中,让人没什么心思想关心正事,薛白尚且如此,何况旁的官员。 他有时设身处地地代入李隆基去想,也知这个皇帝承受了很多寻常人难以想象的诱惑。但,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