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354节 (第1/2页)
“记。” 刘化痛苦的呻吟着,喃喃道:“河南尹裴敦复……” 杨国忠一愣,裴敦复去年倒是回京闹出了一点事,但因为党争,已经死掉了。 朝廷规定,民间‘亩纳二升’贮粮于义仓,明言本为备荒赈灾而设,断不许他人杂用。裴敦复任河南尹,每亩纳粮四升……这便罢了……逃户愈多,他愈加愈多,这也无可奈何,罢了……但,河南久旱不雨,赈灾使要开仓济民时,才发现他私挪义仓。” 刘化声音虽哑,却是越说越清醒。 “我阿爷与乡众们每每贮粮于义仓,已成正税!然为何支移挪用,变造殆尽?!朝廷派下赈灾使,为何改赈济’为‘赈贷’,所谓朝廷先借粮于我等,再等丰年偿还……这, 也就罢了。当为何借一升却要还三升?一个灾年能过,两个灾年如何过?它明明是我们缴得的粮,我们的粮! 杨国忠敏锐地发现他话里的线索,喝道:“你阿爷是谁?!” “哈哈哈,我阿爷名讳……” “哈哈哈,我阿爷名讳……刘定高!”刘化仰头大笑道:“开元十三年率众攻洛阳之豪杰者是也!” “刘定高!”刘化仰头大笑道:“开元十三年率众攻洛阳之薛白心中微微一叹,知刘化此前骗了自己。” 杨国忠叱道:“刘定高早已伏诛,到底是谁指使你?!” “好,我说。”刘化道:“指使我之人,有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韦坚;还有,当朝右相,李林甫!” “你还敢胡说?!” “开元二十五年,李林甫重修义仓法。重修以前,有田者纳粮贮于义仓,重修之后,无田者亦纳粮,义仓粟米大增,恢复往昔盛况……奈何我养父无田,被府吏剥掠至死!这开元粮仓、大唐盛世,有我养父的一份功劳!封禅啊,大可封禅西岳,待我送这昏君下去,我养父为他封禅……” “用刑!”杨国忠怒喝,“用刑!” “还有韦坚,开漕运,将南方义仓粟运至长安,良策治国。却还要我们交‘脚费’, 比纳粮还多,一年两度剥索……啊! 刘化说着,已是剧痛。 他犹在大吼。 “要脚费没有……我的卵子给你们!卵子给你们!逼我反者……李隆基是也……李隆基是也!刘氏吉主!” 薛白听着忽然明白过来,那金刀之谶其实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心。 若没有这种谶言,如何让当世的一个草民敢直呼天子之名? 反过来,若没有这愈演愈坏的形势,如何有这样的谶言? 今日是刘氏吉主,明日就可能是安氏吉主了…… 第215章 掩盖的真相 刑房中暗了下来,薛白拿起剪刀,剪了烛芯。 不知何时,他手上也沾到了血。 而随着一声惨叫,刘化晕厥过去了。杨国忠很有经验,安排随从端了水盆来,净了手,方才拿起供簿,邀薛白一起走出去。 “果然是刘定高之子,一般的泥腿子连县吏的名字都记不住,岂懂这些?呵,他却从河南尹、水陆转运使说到右相,给自己长脸了。” 虽然讥嘲着,杨国忠其实是松了一口大气。 刘化有这个见识就好,有见识,说明其人本身就能担住一些事。最怕的反而是那种身份低微到说出来都交不了差的。 “怎么?阿白吓到了?” 见薛白沉默不答,杨国忠问了一句,笑道:“刚开始用刑是这样,御史台虽是清流,不设刑狱,但罗希奭开了头,这些年想进取的哪个不到大理寺狱去观摩一二?习惯了就好。” “是啊。” “来,再审两个。” 两人转进了另一间刑房,里面关的是一个被活捉的妖贼,其实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只是长得沧桑,看着像四十多岁了。 “叫何名字?” “刘……刘胜。” 这人说话很吃力,努力了半天才吐出两个字。 杨国忠一听就骂道:“十个妖贼有五个都叫这名字,这是你的真名?!” “吉主起的。 “吉主?你说的可是刘化?” 刘胜连这都不知道,挂在那像是一根木头,挨了几鞭子之后,答道:“吉主就是吉主……给吃的。” 给吃的。 杨国忠费了一番力气形容出刘化的样子,最后只得到刘胜一个点头。 “是吉主。” “尻,为何造反?” 刘胜说不出来,没声了,像是没个缘由,直接就造反了一样。 杨国忠耐心渐失,觉得这个妖贼的脑子就像一块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