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319节 (第1/2页)
“你……尘埃落定了?” 薛白也不知在想什么,恍惚了一会才回过神来,道:“得左相提醒,如今我成家立业了。 陈希烈回过身来,暗道如此也好,方才抚须从容而笑,问道:“一切皆如你所料,终成了是‘金榜上的状元,奉圣旨的女婿’?” “左相也看《西厢记》” “偶然听闻罢了。 薛白笑了笑,道:“看得出来,左相虽淡泊,实有济世之志向。” 若不是有志向,陈希烈总不能是因为喜欢这些情情爱爱的戏文才看得这般认真,信手拈来。 但陈希烈却连忙摇手,道:“没有没有,薛郎不要说笑。” 两人说罢,薛白回过头,恰见李华也站在台阶上看自己,眼神隐有些幽怨。但薛白也不欠他的,他女儿帮忙写本戏文而已,他一年间都升到六品官了。 此时,暮鼓声还在响,而秘书省的诸人却都不急着还家,因圣人旨意上说了“夜以继日编纂者,发膏火之费”。 薛白也把心神收回来,投入这样的忙碌之中。 偶尔,他会低头看看衣襟上的绣纹,心想浅青换深青,又得要再缝一件新的官袍了。 第195章 刊报院 四月初四,,雨后初晴。 长安城的春天什么都好,就是空中太多的柳絮飘舞,恼人得很。如今柳絮停了,葵花刚开,也还未开始热,正是天气明媚。 杜五郎哼着小曲,牵马走过皇城,到了十字街附近只见西边十分繁忙,官吏匠师们脚步匆匆。 旁人说这是盛世文风昌盛,他只觉看着都累。 “敢问可知校书郎薛白在何处?他刚入秘书省只怕你不认得,是个年轻人,比我高半个头……” “在那边,在那边。” 杜五郎遂走进了沿着皇城大街的衙署,走到最里面的一个庭院,仪门是紧闭着的,他吸了吸鼻子,闻到了一股木头的香味,混杂着墨的气息。 “笃笃笃。” “我是杜誊,薛白在吗?” 等了一会,被引入院中,只见薛白正在查看一张纸,依旧穿着那身浅青色的官袍,神态认真。 ‘哇,好多人。你官不大,手下管的人不少。” “都称得上大师,个个识字通文章,且手艺好,唯皇城方可召集这许多人才。” “这是在做什么?” 薛白正在做刊行邸报的准备。 虽然李隆基说过段时间召集些文人来颂赞盛世,薛白却不打算只发那些干巴巴的内容,他打算将邸报的版面排好,添些时事文章,这部分如今已可先开始制作雕版了。 他试着把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结合,一张邸报可分为好几个版面,交由不同的工匠同时雕刻,最后再排在一起印刷。 过程中一直出错,很多想法也不对,走了许多弯路,字体、油墨、版材等操作起来也极麻烦……但办法总得比困难多,进步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与杜五郎倒不必说这些,薛白带着他走进后面的议事厅。 如今秘书省地方不够用,这官廊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各种不同相堆就是上百番,成箱的墨块,雕版的木料,制毛笔用的兔皮。 竟还有一卷被褥,想必有官吏夜里就住在这边。 “官员的体面都不讲了?”杜五郎也不嫌脏,直接在一口箱子上坐下。 “长安居大不易,有兼差与膏火费,大家多赚些俸禄也好的。” 薛白说着,随手递了两张纸过去,都是宽不到一尺、长一尺半的大小,满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是什么?” “邸报,暂时就叫邸报吧。”薛白道:“你知道长安曾有个‘开元杂报’吗? “知道呀,就是各方节度使遣人在京师,每天守在宫门外,抄录朝廷政手,然后外寄。我也只听阿爷说过,却不曾见过。” 那我这个是天宝官报。”薛白道:“相比抄录,刊印的发行量不可同日而语。 “刊印?” 杜五郎看了眼纸上的字迹,认出了其中有一部分是薛白写的,道:“我看你这也是手抄的嘛。” “先写了几份排版做样式,确定字体大小,你看个样子便行。”薛白道,“你先到丰味楼安排,并与我们相熟的酒肆茶楼食摊打招呼,等到朝廷正式发行了,安排人读报。” “你不是当官了吗?这些事岂还要找我做。” “一点小事,官府出面未必好,扰民。我们自己办了便是。” “你怎不自与我阿姐们说? “近来忙,晚些时日再见她们。” 杜五郎遂低头看去,其中几个版面上的小故事倒是挺有趣的,两个版面上说的是种田的小技巧,四月得防病虫,并教人如何沤肥。 不多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