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四十三节 忽悠 (第2/3页)
都传出了这句朗朗上口,让人听了就很难忘记的歌谣。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当地的真实情况。 关中,也不是没有在怀化任职的人,各大屯垦团跟护濊军衙门以及安东都护府的文吏官员,起码有一半是关中人。 这些人自然在过去也写了许多书信回乡,将当地的情况描述过一些。 什么山林里全是兔子、野鸡跟野猪、狍子之类的野物,还不怕人。 某些屯垦团里,也确实发生过,野鸡飞到营房里,然后成为盘中餐的事情。 但之前,这些都是在小范围内传播的趣闻。 如今,在这歌谣的带动下,关中对怀化的富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许多人都很诧异的向那些有亲戚兄弟在怀化当值的人询问真相,然后,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哎呀,这怀化真那么富饶吗?”有人挠着头在心里寻思着。 但关中人,向来自矜,尤其是关中的农民,如今日子基本都还过的去,所以,哪怕有了这样的议论和传说,农民们也就是将之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是很正常的,若非走投无路,中国的农民,轻易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未知的远方冒险。 因为他们承担不起冒险失败的后果。 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妻子儿女负责。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图画也悄悄的流到了市面上。 这些夸张的图画,虽然画的非常让人心动,许多农民也多很心动。 纷纷在心里寻思着:那怀化的土地真那么肥沃?真能种出那么大的粟米? 但。终究也只是寻思而已。 在生活还算安定的今天,除了一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年轻人外。有家有口的人,是根本不会选择离开家乡,前往未知的远方冒险的。 更何况,关中人的户口可是很值钱的。 万一出去了以后,就被官府黑了自己的关中人身份,那跟谁哭去?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因为关中的生活确实太无聊了,人民群众除了劳作之外。总要找个打发时间的谈资。 这样,这些有关怀化的传说和图画,就慢慢的在整个关中被人议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说与谈资,越过函谷和武关,向着关东和蜀郡传播。 在关东,情况就又不一样了。 哪怕是三河地区(河内、河东、河南)这样的富庶之地,天下膏腴,也存在着许多无地的佃户。 就更不用说。更远的广大大河以南,长江两岸的地区了。 先前,黄金风潮吹来。只是带走了当地的英雄豪杰和满脑子一夜暴富的各类有活力的社会人士。 当地的农民阶级和佃户群体,受影响很小。 毕竟,黄金虽然好,但也不能当饭吃。 大家都是苦哈哈,连路费都可能不够,就算想去发财,估计还没走到就要饿死了。 如今,从关中传来的传说和各种各样的图画,却让这些人再也按耐不住了。 尤其是那些无地的佃户和贫民们。 他们在家乡。生活无比艰辛。 一年到头,勤勤恳恳的耕作。好不容易打出点粮食,得了个丰收。可结果最后一算账,扣除田税口赋和给地主的田租,自己居然还倒欠地主老爷好几百钱甚至几千钱。 而官府的徭役,却是四年一次,眼看就又要轮到自己了。 明年若是去服役,少不得一年全泡汤,可要不去,那就要交践更钱。 可自己去哪里找那么多钱的交践更钱啊! 若在以往,他们唯一的选择,大抵只能是卖儿卖女卖老婆最好卖自己了。 但,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怀化! 朝廷招募移民的命令,就贴在亭里的露布下,亭长、里正还有游缴都三番五次的宣讲过朝廷的政策了。 报名前往怀化屯垦的,需要加入某屯垦团,跟随众人一起劳作三年到五年,期间,朝廷提供食宿和用度以及工具种子。 期限满之后,根据表现和劳作的成绩,按户授予土地一百亩到三百亩不等。 在以前,有很多过的比自己还差的邻居,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于是报名,在去年在朝廷的组织下,前去怀化屯垦。 村中的地主跟有学问的长者们,以前总是看着那些报名跟着官员去当地屯垦的百姓,叹息着说:“想那怀化自古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