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三十节 国情咨文(1) (第1/3页)
太学,在茂陵城的正中央,与武苑隔山相望。¢£, 这座目前汉室的最高等级的国家学府,有着全天下最优质的教师资源。 随便一助教捏出去,都是可以给诸侯王子弟当老师的名士。 至于那些巨头,哪一个不是能作为诸侯王太傅的存在? 董仲舒、胡毋生、张恢、黄生…… 黄老儒法,当世最大的三个学派的巨头,除了少数人因为年纪太大,不能来长安授课之外,其余,但凡有名的鸿儒,皆名列其中。 太学山长,更是当今天下文人士大夫的楷模,昔年传颂天下的邯郸六君子之一的故汉中太守,内史田叔。 如今太学之中,有着学生千余人。 基本都是来自地方郡国推荐的地方有为青年,以及各大勋贵列侯家族推荐的有志青年,当然,还有按照刘彻的命令,选拔而来的地方上的种田能手‘力田’们。 太学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一种类似后世大学教学模式和传统结合的方法。m.zwWX.ORg 基本上,所有学生在入学后,都会选择一个名师,在得到对方同意后,拜其为老师,口称弟子,执子侄礼。 甚至,有很多学生,原本就是某位名师的弟子。 这种教学方式,在过去,也是汉家朝廷力推的。 自太宗孝文皇帝开始设立诸经典博士以来,被任命为博士的这些巨头,在享受了国家荣誉和精神奖励之余,就要承担起义务了。 太常会从天下郡国选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士族子弟。拜入这些博士巨头门下,学习经典。理解先贤之意。 这些人被称为博士子弟,享受免除徭役赋税。由国家提供食宿以及笔墨竹简等优待。 除此之外,当他们学有所成时,将会获得优先安排官职,并且在做官时,获得优先提拔的待遇。 朝廷的本意,是希望借助这些博士们的力量,教育和培养一批有知识和学问的高素质官员。 但很可惜,因为太常的选拔非常严格。 完全就是冲着万里挑一,甚至是十万里挑一的标准去选人的。 相貌、家世、人品、道德和素养。全部都要是万中无一的君子。 过去二三十年,前后总共只选拔了不过两三百名博士子弟。 平均每个博士名下几个人…… 这就造成可怕的景象。 博士官们固然是很用心的教导自己的弟子,恨不得将生平所学完全传授,而弟子们也确实很用心在学习。 然而,教着教着,这些博士子弟,就慢慢的向学者方向转变了。 他们学有所成后,也不愿意当官了。 觉得官场太浑浊,我辈士人。还是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如归去。 这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在曾经的历史上,困扰了汉室刘家几十年,直到宣帝时期才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博士子弟数量,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彻现在搞的太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变相的扩大招生规模。 诸博士的子弟,一下子就从平均每人两三个猛增到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的规模。 这就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假如只是几个弟子。那博士自然会用心教导。 而且因为过去的博士弟子,都是太常优中选优。选了再选,直到所有方面都完全符合君子这个词语的定义时才推荐给博士。 所以,博士们对自己的弟子也非常满意,视为衣钵传人。 如今,这弟子一下子滚雪球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博士们本来就年纪很大了。 哪怕是最年轻的六百石博士,也是起码五十岁以上的长者。 他们完全没有精力去悉心教导每一个弟子。 于是,刘彻就在这太学中,玩了个变相的改革。 即诸博士都有属于自己的殿堂,每隔几日,固定时间,公开讲课。 所有学生,不拘是否是他的弟子,全部可以去旁听。 博士们也可以选择是否愿意接受某人的拜师请求。 而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旁听诸子博士们的讲课,来判定,到底谁讲的东西更合自己的胃口。 所谓,老师选学生,学生也可以选老师嘛。 要民煮嘛。 这个模式,目前在太学推行的很顺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