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_第六百五十八节 【南巡】(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八节 【南巡】(3) (第3/4页)

奏!”

    “臣有所浅见!”

    短短的一秒钟内,就有十几位官员,争先恐后的想要上奏。

    刘彻见了,点点头。

    汉室马政,是国家大策。

    了解它的人非常多,就像天朝的那几个国策一样,便是市井百姓,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至不济,也能有所耳闻。

    如今,虽然不比后世天朝,资讯发达,信息爆炸。

    但,在这里的官员,也不是天朝百姓。

    他们全部都是统治阶级中的精英。

    见识、想法和知识,都是社会中的顶级。

    他们与九卿巨头和两千石们相比,许多人欠缺的可能就是资历和地位而已。

    若论眼光、见识和想法以及能力,这中间的一些人,未必就不如九卿。

    譬如已故的汉丞相,北平文候张苍,在秦代,只是一个给秦廷管理图书的图书管理员,但他在汉室,却执掌国家大权十五年,将上上下下的人都治得服服帖帖。

    所谓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也造时势。

    所以,刘彻对自己朝中的人才,还是有些期待的。

    若非必要,刘彻并不愿意让演员们登场,而是更希望从这些人中发现几个有见地,有眼光,可以雕琢的璞玉甚至已经成型的宝玉。

    “卿等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来……”刘彻摆摆手说道。

    刘氏天子素来就比较热衷类似的场景。

    因为这样能刷声望,传出去,能树立天子胸襟广大,能进臣言的形象。

    所以,历代刘氏天子,都会隔三差五的,找些中低级官员,询问对方对国家政策的看法。

    一方面是博采众长,拾遗补缺,也能防止自己被人蒙蔽,架空,另外一方面,则是刷声望,让天下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都知道,当今天子,性格宽厚,善待士人,尤其能听劝谏。

    而这在中国,是明君的象征之一。

    刘彻如今,也渐渐觉醒了这方面的天赋。

    他温言笑着。对一个距离他比较近的官员道:“卿先说罢!”

    这个官员大概三十岁上下,身材比较修长,但却并不显瘦,生着一张带有浓厚北方士人特征的方脸,棱角分明。蓄着满腮的胡须。

    他执着玉圭。郑重的对刘彻叩首一拜,然后道:“臣丞相史禁昧死以奏陛下:陛下仁善,欲令民多养马,民多养马,则国家武备强,此陛下之神圣圣明,所以能洞见万里。臣禁愚昧而不能达也!”

    一上来这货就是一个标准的朝臣马屁。拍的刘彻还是比较舒服的。

    最起码,人家不惧怯场,能在刘彻面前,畅所欲言,单单是这个心理素质,刘彻就觉得,应该给他升升官。

    于是,刘彻低声对身旁的汲黯问道:“此何人?”

    汉室的丞相府。是一个规模庞大,雇员数千的庞大机构。辖下大小官僚数以百计。

    大部分人。刘彻连见都没见过。

    登基三年了,刘彻到现在都认不全丞相徽事呢!(丞相徽事,比六百石,主佐丞相长史)

    更别提四百石,且编制高达数十人的丞相史了。

    就好比天朝波ss,一般不会认得国务院下属的某研究机构研究员一样。

    但汲黯作为尚书令,却必须认得每一个丞相府中的办事员,尤其是负责具体政策研究和文案记录的丞相史。

    所以,汲黯几乎是立刻就答道:“陛下,此乃丞相史文禁,河东人!”

    而文禁见到这一幕,只感觉自己的心脏仿佛遭受到了重击一般,一时间有些口干舌燥了。

    让自己的名字,上达天听,是无数如同文禁这样的中低级官员的梦想。

    当初张释之为郎,服侍太宗皇帝,整整十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

    但一朝上达天听,官职就跟坐了火箭一样,短短数年,完成了n级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成为了汉家廷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