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五节 风暴(1) (第2/4页)
道消息一传出,整个列侯阶级,立刻迎来地震。 谁会嫌弃自己的封国太小,土地太少呢? 至于新化城那疙瘩,天寒地冻,气候恶劣,开发程度极低。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能白得一块土地,谁不喜欢?谁不愿意? 且,列侯们都是家大业大的。 谁没有兄弟子侄,亲朋故友需要照顾? 一块土地,再怎么贫瘠,环境再怎么恶劣,也总是能养活人的。 特别是…… 新化那边虽然又冷又偏,而且山高林密。 但总是能养活人的嘛! 大不了,中国百亩养一家五口,新化那边千亩养五口嘛! 更别说,濊人跟真番等国最近年余,卖到长安的人参,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单凭当地能出产人参这一点,就让许多人都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了。 而墨苑和少府‘不小心’泄露出来的一个消息,更是点燃了无数人的热情与期盼根据少府和墨家派去新化那边的农稷官和墨者报告:新化之地,虽苦寒,然则,地甚肥,可种豆。 而军方也有消息说:有士卒在新化城外,巡逻过程中,捡到了狗头金。 这表明,当地有金矿、铜矿的存在。 这下子,无数人眼都红了。 大家伸长了脖子,等着未央宫里的消息。 至于之前的事情,立刻就被众人抛到了脑后:一个一次性的外快。能跟可以世世代代继承,传给子孙后代的土地比吗? 而在这些熙熙攘攘的嘈杂声音中,长安城发出去的命令。终于到了江都国。 当使者喘着粗气,将来自天子的诏命,递交给江都王刘阏后,刘阏立刻召集了江都国内的大臣,商议具体部署事宜。 刘彻给刘阏配置的丞相是前廷尉张释之,太傅是太宗朝有名的贤臣冯唐。 张释之虽然身体不太好,但经验丰富。冯唐也在官场上沉浮了二三十年。 有这两人,刘阏其实并不需要有多大的能力。 国中的一切事情。都被这两人安排的妥妥当当。 这一次也一样。 “神明示警,寡人自当奉诏!”刘阏先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就看着这两位贤臣,道:“这疏散之事。和具体的安排,寡人就全部托付给丞相和太傅了!” 张释之与冯唐相视一笑。 他们也习惯了刘阏这样的行为。 相对来说,这样子的刘阏,对他们两个来说,等于明主。 刘阏这样,不管什么事情,全部交给臣子,自己袖着手,只管跟长安写信诉苦。顺便卖萌的主君,简直太难找了。 整个汉室,估计也就这么一个了。 只是。这天子诏命,却是让这两人都有些头大依据一个梦,就迁徙整个广陵以西十几个县,数十万的居民,这真是有些搞笑! 但天子的命令,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没有办法,两人只能硬着头皮下去。组织和动员民众的疏散。 好在,张释之是名动天下的前朝大臣,冯唐在东南,也是广有民望,德高望重的名人。 地方上的官员们,在这两个大佬面前,除了战战兢兢的配合执行外,连个牢骚也不敢发。 就是百姓,有些麻烦。 中国人的故土情绪,是全世界所有民族中最重的。 许多百姓,宁愿饿死在故乡也不愿去其他地方。 狐死首丘,越鸟南飞。 尤其是农民,这种情怀尤其深重。 好在,江都国,本来就是移民为主的地区。 自刘濞立国以来,生活在此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从齐鲁甚至燕赵等地迁徙来的流民。 因此,民众的动员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好做。 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而已。 总有些不愿离开故乡的人,也总有些你不管怎样,他死都要死在家里,舍不得家中田亩和庄稼的农民。 对于这样的人,汉室官员,在劝说无果后,直接上了手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