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五节 傲娇的闽越世子(1) (第3/4页)
。 只有亲临田地,亲临渠道,观察土地的平整和堆肥情况,考察渠道的大小,见一见水车的工作情况。 才能真正看出,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的真正提升效果。 “诺!”岑迈等人自然是欢天喜地的带路。 要知道,在这思贤苑里,少府可是下了大力气的。 各种政策倾斜,各种优惠政策,不要钱的堆。 岑迈敢拍着胸膛保证,当今天下,再没有那个地方,比起思贤苑的农民,更幸福更快乐更安逸的了。 一个最直观的数据就是。去年思贤苑的粮食产出以及今年申请来思贤苑以及思贤苑周边耕作的农民数量。 这都是政绩啊! 更重要的是,岑迈马上就要离职了。 离职前把自己的政绩与功劳,明明白白的摆在天子面前,这对岑迈来说至关重要。 不然。要是天子没看到,结果新任少府一上任,那他岑迈岂非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这样的事情,傻子才会干! 于是,一行人簇拥着刘彻。来到了甲里村外的平原。 一到平原上,入目的俱是翠绿的麦苗。 在去年种植冬小麦尝到了甜头后,今年的冬小麦种植规模,自然是翻了好几番。 以上林苑为例,今年,几乎所有的皇室庄园以及将近一半的土地,要转种冬小麦了。 老百姓从来就是这样现实,什么事情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然后他们又亲眼看到了,那肯定就会跟风。 只是。小麦种植与粟米种植的技术是不同的。 尤其是冬小麦,需要农民更加仔细的照顾,更加细致的耕作,和更加科学的管理。 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麦田,刘彻停下脚步,招来随行的农稷官,问道:“麦田情况如何,农稷官们是否已经摸清楚了小麦种植所要注意的地方?是否已经告诉给了百姓?” 随行皇帝视察的农稷官,当然不是什么小人物。 这次陪同刘彻视察的是少府农稷令常武。 刘彻对他有些印象,此人。曾经在刘彻还是太子时,积极协助刘彻编篡《新神农》,本职工作能力比较突出。 刘彻登基后,他依然是《新神农》的主编之一。 业务水平还是很高的。 “回禀陛下。臣自受命以来,广访关中老农,博取众长,又与同僚协作,如今,已是摸索出了一套冬小麦的耕作方式。只是,还不够完善……”常武恭身介绍道:“以臣等如今所知,这冬小麦,比之粟米,更赖地力,更赖水利,尤其是越冬之时,需要盖土、护苗、整墒……” 常武于是就将一些基本的种植和耕作知识,跟刘彻普及了一下。 听得刘彻脑仁都有些疼。 听完后,刘彻点点头,道:“技术上的事情,朕不太懂,卿等皆国士,明于农事,小麦,朕以为将未来黎庶主食之一,乃生民之重,朕将此事托付卿等,卿等需努力协作!” “诺!”常武带着农稷官们深深恭拜。 刘彻却接着道:“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卿等的辛苦,朕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翌日,论功行赏,农稷诸官中佼佼者、杰出者,朕不吝以封侯!” 农稷官们闻言,纷纷跪地拜道:“陛下圣教,臣等铭记于心,敢不效死以报!” 封侯! 所有汉室臣民最高的梦想。 在今天以前,农家的众人,是想都不敢想这种事情的。 但,如今,这梦想,却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了! 农稷官们虽然大都是出身农家,而农家又是墨家的分支传承,虽然农家的子弟,没有墨家那么刻板和固执。 但也都是些个性淡泊,对功名利禄不怎么看重的人。 热衷功名利禄之人,是不会走上每日与泥腿子打交道,跟庄稼大眼瞪小眼,琢磨木工与渠道的农稷官这条路的。 只是…… 谁不愿,封候裂土,封建一地,光宗耀祖,福泽后人? 当初,梧候阳成延,以一木匠,协助萧何营造未央、长乐两宫与长安城,功成之日,立地封侯的故事,谁人不知? 特别是在广大技术宅的世界里,阳成延的地位,就相当于文官之于萧何,武将之于樊哙,真是高山仰止,令人敬仰。 如今,又有一个机会,一个封侯之机,出现在了广大农家子弟面前。 大家真是恨不能马上回去投入到工作中,争取早日完成天子交代的任务,然后就如那梧候一般,封建一县,号为列侯,光宗耀祖,福泽子孙。留名青史,甚至比肩许圣。(即农家祖师爷许行) …………………… 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