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三节 厘定历史 (第2/5页)
倘若没有他。 儒家现在的情况,可能不比墨家好多少。 这王政当初在浮丘公门下听讲时,资质不是很好,因此,成就也不大。 靠着师兄弟们的提携,才最终混了个县丞。 旁人当县丞,少说也得捞个十万八万,再致仕回乡。 但王政为官,却是极为清廉。 当了近二十年县丞,依然是两袖清风,甚至连官服都是缝缝补补的。 致仕回乡后,甚至因为没有了俸禄,只能卖掉家里的田产。 这可真是个悲剧! 但随后,地方官就发现了自己治下出现了这么一个致仕后,居然不得不变卖家产度日的同僚。于是将他的名字上报到内史,内史又报给丞相府,当时主政的丞相是故安候申屠嘉,申屠嘉大手一挥,就将此人放进了上林苑。任命为这思贤苑中的三老。 当然。那个时候,思贤苑还不叫思贤苑。 恩,这又是个喜剧了。 刘彻想着王道昨天报告的关于这位三老的资料,心里也是一叹。 这汉室的公务员工资,看来是时候增加了。 不然,这清官一声清苦,甚至连家人都养不活。临老了甚至不得不变卖田产。 这岂非是鼓励人贪污? 而且。官员俸禄,确实是很低。 一位千石县令,一岁俸禄,不过一千石粟米,外加些赏赐以及来自刍稿税的补贴。 撑死了也不过折合一万钱的收入。 平均月俸不过千钱。 当初,故丞相申屠嘉,位于人臣顶端的堂堂列侯,家中下人、仆役。居然不过十人! 前世时,现在的丞相周亚夫。最后之所以绝食而死,是因为他儿子倒卖军械,被人举报。 那他儿子为何要倒卖军械呢? 答案是,他儿子觉得,老爹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得为后世准备,赚点丧葬费用,不能让老爹到了地下,还跟在人间一样清苦。 申屠嘉、周亚夫,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不贪不拿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所以,汉室现在朝野上下,贿赂成风,甚至宫廷之中,都存在无数钱权交易,就可想而知了。 刘彻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光明正大的给官员们加薪。 当然,刘彻知道,加薪不能解决贪官的问题。 该贪污的人,你就算给他加薪一百倍,他也照贪不误。 但起码,不能让好人白白遭罪。 况且,加薪后,说不定能挽救一些本来不愿贪污的人呢? 譬如,考举后担任地方官员的士子们。 现在,他们倒是还可以凭借理想和热血而奋斗。 但理想与热血和激情又不能当饭吃。 时间久了,刘彻担心,这些人也会被先下的官场同化。 而这次视察,是个不错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念头,刘彻走到那位三老跟前,亲手将之扶起来,道:“长者折煞朕了,快快请起!” 又对百姓们道:“父老乡亲们,快快请起罢!” 这思贤苑,就是刘彻最后的大本营,老巢和最坚固的要塞。 作为刘彻太子时的封地,潜邸之所。 毫不夸张的说,哪怕全世界都背叛了刘彻,这里生活的百姓,依然会坚定的支持和拥护他。 这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 前世,刘荣被自杀后,最后为刘荣守陵和祭祀的人,是来自其太子苑的百姓。 历史上,武帝太子刘据兵败自杀前,最后为其尽忠的部下,也是来自其太子苑的兵将。 自然而然,刘彻也对这些自己的死忠、脑残粉有着格外亲切的感觉。 ‘父老乡亲’这四个字,即是刘彻对这些人的报答。 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 这天下,谁敢为难皇帝的父老乡亲? 不想混了吗? 最起码,这些人从此就将远离一切苛捐杂税,甚至,会有上层的官吏,主动照顾他们。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捧臭脚和拍马屁的。 三老王政巍颤颤的站起来,驻着鸠杖(又称几杖,因其柱头常常雕成鸠型,所以俗称鸠杖),对着刘彻一拜,道:“臣政拜见陛下,愿陛下千秋万岁……” 刘彻低头打量了一下王政的模样。 这位三老的模样,已经是苍老至极了。 满脸都是皱纹,甚至连身子,也是干干瘦瘦的,持着鸠杖的双手,更是如同老树皮一样干硬。 对于这样一位终生恪守本份的人,刘彻素来是非常尊重的。 虽然根据资料显示,这王政当官的时候,政绩和能力并不突出。 他与已经告老的紫光禄大夫石奋一样,是靠着勤勉和本份为官。 只是他命没有石奋好,终其一生,在仕途上成就有限。 即使告老以后。担任三老,也没带着百姓,做出过什么显著的成绩。 他就像这个时代多数的老人一样,忠诚、勤勉、节俭、本份、踏实。 不过,这样也怪不得他们。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