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二) (第3/4页)

学箕子那样,离开那个“门庭”,等待时机,最后反而得到封国的好结局。

    “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本段是总结性的阐述,君子受到伤害的根本原因,是“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的这种政治黑暗所造成。“晦”:黑暗。本段意思是“没有了光明,黑暗来临;开始时光明四方,可后来就暗无天日了。”这是用“登天”与“入地”来比喻国家政治上的前后不一,开国初期与开国后期政治上的变化,即有光明走向黑暗。从这一段内容来看有一种影射,只有文王开国时期,是政治比较清明,是“初登于天”,也只有周到了衰落时,才是政治上的“后入于地”。这就是政治上的天壤之别,这是用光明与黑暗来隐喻着周王朝的历史命运。

    本篇内容有点像《论语》里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句话的意思,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可出来做官了,若国家政治黑暗时期就应收敛自己隐藏起自己。而本篇主旨已然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或政治韬略。在政治环境险恶时,应做到韬光养晦,艰苦隐忍,或脱离险境求得自保,并积蓄力量,待机而动。本篇是通过比兴,隐喻政治上的黑暗,君子受到迫害。又通过引用历史事件而启迪君子学会政治韬略,即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总之,本篇依然是为“君子”讲述安邦治国上的政治道理。

    总之、本篇的题名“明夷”就是隐喻。本篇的写作手法如“起兴”。“比兴”本是《诗》里的诗歌写作特色,而《周易》之文章同样是用“比兴”手法。我们已说过《周易》里的文章类如《诗》里的“诗歌”,即诗的体载,诗的语言,诗的手法,诗的思维方式。如这《明夷》就是一首诗,只不过是诗化的哲学。本篇写作特色是如诗之“兴”,以受伤的“鸟”来比喻君子受到伤害。又象征世道政治混乱与黑暗,人才不被重视,并受到迫害。文章里的“箕子之明夷,利贞”是用典来阐明论说的道理。而“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是象征手法,是借光明与黑暗来象征政治上正确到反动。

    《明夷》如诗的句子:

    明夷于飞

    垂其翼

    君子于行

    三日不食

    有攸往

    主人有言

    夷于左股

    用拯马壮

    明夷于南狩

    得其大首

    不可疾贞

    入于左腹

    获明夷之心

    于出门庭

    箕子之明夷

    不明晦

    初登于天

    后入于地

    三十七、《周易》第三十七篇《家人》,为君子讲述治家有方,家富国强的道理

    (原文)

    “()家人,利女贞。

    闲有家,悔亡。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富家,大吉。王假有家,勿恤,吉。有孚威如,终吉。”

    (译文)

    “三十七、家庭,利于妇女守正的地方。

    防患于未然,治理好家庭,悔恨就消失了。既不追求功绩,也没有过失;妇女在家庭内应操持家务,既符合妇道规矩,又吉祥如意。若家庭面临严酷的局面,有了悔恨,就应振作精神,好的局面就会出现;若妻子儿女吃喝不勤俭,终究会家道败落。发家致富,家庭富裕,才是大吉祥。君王凭借这富裕的家庭,就没有担忧,吉祥。有爱才有威信,最终迎得的是吉祥如意。”

    (解读)

    《家人》是讲述家庭与国家间的政治道理。“家人”:家庭。本篇的题目是“家人,利女贞”,这是为妇女在家庭的中心地位而立论。题目意思是“家庭利于妇女之道”,即家庭是妇女生活的中心,也是妇女守正的地方,在西周后期,看来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一家的生计好与坏,家庭主妇却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本篇文章,反映了《周易》作者的时代已是一个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而不是什么奴隶社会。应是男主外女主内,为“有国有家者”(诸侯、贵族)耕种田地的家庭小农生产经济。“利女贞”;是指有利妇女守持正道。

    “闲有家,悔亡。”

    “闲”:棚栏,引申为防止。“闲有家,悔亡”,意思是“防患于未然,治理好家庭的生活事务,就没有了悔恨。”这里的“悔亡”,是指悔恨,遗憾消失了。家庭主理好了,当然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遂(suí)”:成就,顺利。“攸”:危险貌。“无攸遂”:没有功也没有过之意。“馈(kui)”:馈赠,吃饭等意。“中”:内里,不高不下意思。“在中馈”:是指妇女在家庭内操持家务,是符合妇道规范(贞吉)。本篇是讲妇女应在家庭主理生计,而不是去追求功绩,这是妇道准则。这又是家庭伦理观念的阐述,并把妇女定位在家庭主妇的角色位置上。

    “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嗃嗃(hè):严酷的样子。“家人嗃嗃”:一家人面临到生计困难局面;犹如嗷嗷待哺的局面。“悔,厉,吉”: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