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大发现》(六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大发现》(六十) (第4/4页)

天人同构(即“天人合一”)的巫术与神秘主义思潮里架构出了“纳甲筮法”,但纳甲筮法犹如八卦筮术上的一场“革命”,奠定了后世二千多年里的八卦算命基石。并且由此在算卦上也不再像春秋那样八卦取象又结和《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的卜筮方法了。自此八卦筮法把结合《周易》文辞当占辞而分离出去,自此经是经(今本《周易》)筮是筮(八卦纳甲筮法),今本《周易》与八卦纳甲算命各走各的路,这不能不说是京房的功。

    确实自京房构建的“八卦纳甲筮术”成为卜筮主流后,八卦卜筮(俗称算卦)从此不在结合《周易》里文辞当占辞的一种卜筮用法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京房的真正功绩。无论京房有意,还是无意,今本《周易》一书内容,不再被卜筮者当占辞用于“八卦”中推断人事吉凶了,而是做为经书而研习。无疑对认识《周易》与“八卦”筮术两者不同性质的区别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但京房毕竟发展了“八卦”筮术。筮术是“巫”的分支,即中国巫术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八卦纳甲筮法既不合乎理性的思维,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所谓预测。而现在一些人把中国古代的筮术说成预测,是偷换概念。现代预测学是一门科学,而中国传统上的“八卦”筮术是不能与预测学相提并论的,八卦纳甲筮法已然是巫术思维的结果。

    现代预测:“是根据事物以往的历史资料,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和逻辑推理,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计和推测,定性或定量地估计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这种估计加以评价。以指导和调节人们的行动。”(《实用管理系统工程》刘余善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现代预测学就是输入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再输出信息的过程。从实质上讲,预测活动就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从过程来讲,信息输入是基础和前提,信息处理是核心和关键。现代预测学认为,预测工作要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寻找因果关系,二是研究信源的可信程度,三是寻找定量关系,四是完善逻辑判断方法。

    现代预测学是西方从上一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并广泛运用于科学领域,为各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做着重要的决策。

    而中国先秦的龟占与“八卦”筮卜,或是帝制时代及今天的“八卦纳甲”筮术与现代预测学,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而传统上的筮术,与龟占没有本质区别,即巫术也。

    中国的“八卦”(无论先秦时代里“八卦”术,或是帝制时代至今的“八卦纳甲”术)筮术不能称为预测及预测学,是带有神谕性质的巫术中变异出的一种世界无二的占卜术。???

    总之,京房的《京氏易传》是要构建八卦纳甲筮法而产生的一套筮法体系。京房是汉代象数占筮派上的总代表,终于完成了象数占验派上的筮法大成。京房在先秦八卦符号八卦取象卜筮基础上创造出“八卦纳甲“筮术,既结束了先秦八卦取象又结合卦辞和爻辞的卜筮方法,而开辟了“八卦纳甲“新筮术,成为后世至今天2千多年里唯一不变的八卦筮法基础。

    无疑又充分说明了,京房所处时代里的阴阳、五行既成为帝制时期里"术数"的伪理论根据,又是帝制时期里"术数"上的媒介工具(即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学说,所认为的感通关系以洞察吉凶的卜筮之术)。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无疑成为帝制时期里人们迷信"术数"的动力之源。

    不过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的是,古代占卜算卦(包括后期的八字批命,阴阳风水等),均是前后封建时期"天学"(天命神学)下的产物,更受后封建时期里的"天人感应"影响下的巫术迷信思维里的产物,是种通神术,是古代巫术的分支。

    世界本不是"五行"所构成,水也不是金生的,土也生不了金,水有时也克不了火,反而还能生火。

    人类既不知道宇宙的起源,焉能知道今天是"木"日子,明天是"火”日呢?

    八卦纳甲算卦,所运用的干支五行阴阳生克也做功不到人事的头上,如何能知道人事的吉凶呢?

    纵览两汉"象数易学",象数易学主流里的占筮派产生的诸学说,不外是通过六十卦符号,而产生的卦气,阴阳爻位,互卦、变卦,爻辰,纳甲干支等等,走向的是占筮。而到后汉从象数易学诸说里,却产生了以象数去解释《周易》里的卦爻辞流派。这无疑是象数易学上的两派,即今本《周易》学术上产生出的占筮派与义理派。由那套卦符号而产生象数占筮派,又从象数之说产生对今本《周易》卦爻辞进行解释派。

    此两派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京房集象数占筮之大成,变先秦八卦取象卜筮为八卦纳甲卜筮,而独霸卜筮(算卦)界至今夭。而以象数义理释今本《周易》卦爻辞,同样影响至今天,只不过汉后"易学"上以"象数"释《周易》是个孰轻孰重而已。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东汉后期终于从象数筮术派中走向象数义理,却开始以“象数”去注释今本《周易》。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