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47章 稷下学宫茅怼怼 (第1/3页)
(本章二合一,待续) 临淄城,稷下学宫。 此时大厅满堂落座。 两侧所坐之人,无不是把头瞥向上座。 居于上座主位之人,年约六七十岁。 正是当代稷下学宫祭酒,伏生,字子贱,曾任秦国五经博士。 当年嬴政为了统一思想,下令没收并焚烧六国史书。 伏生闻讯之后,以为要把六国所有书籍付之一炬。 就把一百篇《尚书》藏于住处的墙壁中。 (注:《尚书》100篇这里仅是作者的猜测,因为伏生后来把《尚书》找回来时,仅剩28篇,可见《尚书》的篇数一定是不少的) 后来嬴政不顾众儒生苦苦死谏,还是一团大火把诸子百家的经典,还有六国史书统统烧了。 焚书那一夜,伏生捶着胸口、眸中含泪,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编撰的《齐史》被大火化为乌有。 自那以后,伏生辞去五经博士之职。 黯然回到稷下学宫继续教授学子。 自从焚书事件过后,如今十年过去了。 此刻伏生心里正纠结着两件事。 一是要不要跟秦三世坦白当年的藏书行为,允许自己前往咸阳把墙里的《尚书》挖出来。只要秦三世允许把《尚书》传承下去,要杀要剐,伏生甘愿听从处置。 二是趁秦三世有意求贤的念头,假意顺从出仕,在偷偷回去把《尚书》给找回来,到时候再以告老还乡的借口,再辞官也不迟。虽然这么做并非君子所为,但总归是一种保全《尚书》最稳妥的办法。 思及此,一时间拿不定主意的伏生,决定先听听学子们的意见,再来做决策。 于是,伏生向在场众人道:“今日召诸位前来,乃是老夫有一事相告。” “近来周青臣来信一封。” “信中曰:秦三世欲驾临学宫,请吾等儒士入秦为官。” “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伏生方一发问,在场众儒皆缄默不言。 伏生大致扫了一眼,发觉有七成不屑、两成淡然、一成向往。 见此情形,就算众儒没有发言交答案,伏生也大概能预料到是何结果! 这时,有人率先发言了。 “暴秦当年烧我《齐史》,毁我经典。” “此时焉有脸面来我学宫求贤?” 又有一人表态:“言之有理!” “纵使被刀剑架在脖子上,吾也会笑着引颈受戮。” “休想令吾助纣为虐!” “………” 突然,场内出现一阵洪亮又中气十足的声音。 “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 “以吾浅见,秦三世身为皇帝,既然能亲临学宫求贤,亦是做到礼数周到。” “吾等毕竟乃礼乐之士,即便无意出仕,也应该出城三十里迎接帝驾。” “如此,我学宫才不会失了礼数,亦不会被天下人扣上恃才傲物的骂名。” 说话之人年龄四五十,长得浓眉大眼,凸额宽脸,圆鼻厚唇。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忠厚诚实、性情耿直之辈。 此人正是嬴瑞口中曾经提过的茅先生,全名茅焦,字叔直。 当年嫪毐之乱后,赵太后被嬴政赶出咸阳,迁往雍城囚禁。 后有儒士、谏臣相继劝谏嬴政,应该奉行孝道,即便父母做了错事,也不能如此对待母亲。 当时的嬴政正在气头上。 于是就祖龙一怒,流血漂橹。 连续杀了二十七个劝谏之臣。 正当嬴政以为再无人敢来进谏。 岂不料,时任客卿的茅焦义无反顾踏上这条生死未卜之路。 一上来就向嬴政表明了必死决心。 他说:“臣闻天上有二十八星宿。” “既然大王已斩二十七谏臣。” “臣不才,便来凑齐这二十八整数。” 嬴政乍一听懵圈了。 好家伙!这是见过最不怕死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