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73章 军功田,英烈园,纪念碑,功爵制! (第2/2页)
明都觉得这个一二三等有些恶心人,便只保留公爵分等。并非向清朝公爵简单的用一二三等区分,而是保留明朝的国公、郡公、县公分等法(主要是看某某公的前缀)。 但对部分爵位承袭次数做限制的方法却是采用了。 即将爵位分为世袭罔替与降等承袭两种。 世袭罔替,就是像以前大明那些公侯伯一样,累世富贵,可以说与大明同存亡。 袭爵降等也与清朝的有所不同。 清朝因为上七个爵位都分出一二三等,故而一等公可以承袭26次,然后依次递减。 朱媺娖不对单个爵位再分等,承袭次数自然也选择对应减少。 最低的恩骑尉只可承袭一次,然后依次往上推,非世袭罔替的国公可承袭十一次(传至十二世)。 但总的来说,朱媺娖在功爵赏赐上比之清朝还是要吝啬很多的。 因为清朝到了中后期,庞大的异姓勋爵、加上八旗、宗室的俸禄,同样成为了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即便是清朝后面因进行近代化革新,财政收入每年多达数亿两,也不得不对这些勋爵后人赖账。 此外,朱媺娖还知道,功爵贵族在几百年后很可能会成为被打倒的封建势力,从她这时开始,都未必能传承三百年。 既如此,她索性一开始就将对爵位的赏赐和承袭条件弄严苛些。 不过,比之大明朝原来的功爵制度,朱媺娖这一套依旧显得大方了许多。 ··· 来到营地后,朱媺娖在大校场上,利用音响,亲自向整个营地的近十万将士,将“军功田”的分发条件和方式,以及新的战功评定、统计制度讲清楚了。 随后,又重申了一遍以前对军队将士们的各种保障。 最后她又道:“朕已经下令,在紫荆山西侧建立‘大明英烈墓园’与庙宇,要让所有为我大明战死的英烈,都入此墓园,与太祖皇帝一起,用受我大明香火供奉! 同时,朕又下令,在皇城洪武门外的广场建立一座‘大明英雄纪念碑’。 在上面镌刻所有为大明战死的士卒、将领、民间义士等英雄之名,要让他们永远被世人铭记,让他们的荣光永垂不朽!” 原本新军中的军饷足额发放以及退伍保障制度就已经让很多将士感到满意了。 今日再听了“军功田”制度,以及累积军功至十级可封爵的制度,将士们一颗心更是变得无比火热。 再到听朱媺娖讲完“英烈墓园”以及“大明英雄纪念碑”的事,在场的所有将士都觉得,即便是立刻为大明、为朱媺娖战死,也值得了。 但此时此地并无战斗,于是在一些将领的引领下,整个营地近十万将士都相继跪下,齐齐振声高呼—— “大明万岁!” “吾皇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 之后,朱媺娖又亲自为获得一等功、特等功的将士授予军功章。 这样的人,两镇禁卫军、两镇边防军中加起来也没超过十个。 且其中还包括朱雀营的虎雀——她是在场唯一获得特等功的。 至于说南京卫戍军,还没捞着立功的机会,这一次就只能充当观众了。 二等功、三等功的获得者则高达数百上千人,因人数太多,且朱媺娖又有别的事要忙,便交给红娘子替她颁发。 回到紫禁城后,朱媺娖便来到了武英殿后殿。 留守在这里的秘书处、电讯处人员立即出来躬身行礼——是朱媺娖要求平时见面免去跪拜礼的。 “参见陛下!” “平身。” 简单的礼仪之后,朱媺娖便问:“电报可都发出去了?” 电讯处以组长之职暂时代理处长之任的于惟馨应道:“已经发出去一大半了,剩余的还在发。” 朱媺娖点头,“那就继续。” 发给各位有功之臣的正式圣旨,朱媺娖可以让将有司派人慢慢送往各地,但是“军功田”、“新军功制度”以及新的“爵位制度”,她却是要先通过电报传达给几个主要地方主官、主将的。 当然,也顺带着向这些人透露了她登基后对他们的封赏···灵灵吼的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